
图为非遗堆绫传承人张姣丽正在制作非遗工艺品。
金秋时节,交城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交城县“青耘三晋秋收硕果”直播助农活动在该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正式举行。这场直播活动以“数字+文化+农业”的创新模式,让当地的非遗技艺与优质农特产品通过方寸屏幕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镜头前展非遗:老手艺“活”起来
“大家看,这枚银锁的花纹是先在银片上勾勒轮廓,再用小锤一点一点敲出来的,每一道纹路都需拿捏好力度,否则会影响整体的精致感。”直播镜头前,省级非遗交城金银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杨敏手持工具,一边演示银器制作过程,一边向网友讲解技艺要点。她面前的展示台上,摆满了永德盛“喜文化”系列银饰,从精致的手镯、吊坠到寓意吉祥的长命锁,每一件作品都在镜头下流转着独特光泽。
杨敏告诉记者,永德盛金银器是交城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品牌,这次带来的“喜文化”系列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之前我们的产品大多在本地售卖。希望通过直播让来自各地的网友看到交城金银器的魅力,帮助家乡的非遗产品打开销路。”据了解,该系列产品此前已亮相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并完成项目签约。
在另一处直播区域,记者看到,非遗堆绫传承人张姣丽正拿着剪刀裁剪彩绸,短短几分钟,一片栩栩如生的花瓣就初具雏形;剪纸艺人现场创作丰收主题的剪纸作品,红纸在指尖翻飞,“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图案便跃然纸上,引得现场观众连连赞叹。“以前觉得非遗产品离我们很远,今天看了直播才知道,这些老手艺这么有意思。”现场参加活动的市民李红说,“我当场下单了一幅剪纸作品,既能装饰家里,又能支持非遗传承,很有意义。”
直播间卖农品:好味道“走”出去
在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非遗冷榨黄芥子油、百年配方五香调料面、待见沙棘原浆、庞泉清香型白酒等农产品整齐摆放,主播拿起一瓶黄芥子油,向网友介绍:“这是用交城本地种植的黄芥子制作的芥子油,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炒菜、凉拌都特别香。”
山西待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和嘉琦拿着一瓶沙棘原浆,向网友推荐:“公司生产的沙棘原浆采用鲜果冷榨工艺,最大程度保留了沙棘的营养成分,在本地市场很受欢迎,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人认识交城沙棘。”直播过程中,和嘉琦现场打开一瓶沙棘原浆,并在品尝后说道:“酸酸甜甜的,夏天冰镇后喝特别清爽,还能根据个人口味泡水,营养又健康。”
“忆老妈月饼”是直播间的“爆款”产品。“我们手工制作的月饼,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主播拿起一块刚出炉的月饼并掰开,将其中满满的馅料展示给观众。她还向网友介绍:“‘忆老妈月饼’口感好,承载着月圆人圆的美好寓意,特别适合作为中秋伴手礼。”不少网友被其言语打动,纷纷选择下单,“给爸妈买两盒,让他们尝尝味道”“看着就好吃,下单支持”。
多部门齐发力:助农路“宽”起来
据了解,此次直播助农活动由交城县委宣传部指导,共青团交城县委、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为了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各部门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前期的产品筛选、流程策划,到直播当天的现场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交城的非遗和农产品家喻户晓。”交城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活动前期通过县融媒体中心的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预热,发布了非遗技艺展示、农产品介绍的短视频。
此次直播助农活动吸引在线观众1万余名,成交件数200余件,成交金额3万余元。“这是一次‘数字+文化+农业’的融合创新实践,实现了非遗文化出圈与农特产品热销的双重效果。”共青团交城县委工作人员王娜表示,“团县委将继续发挥青年优势,联合相关部门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助农活动,用流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