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山西节目中心
位置:山西节目中心 > 吕梁市
八路军第120师在岚县
来源:解德辉~宁静致远 | 编辑:刘志强 | 2022-01-16 09:46:03
  


初闻120师,缘于中小学课本知识传授;了解120师,缘于贺龙率120师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走近兴县358旅旅部旧址,方知358旅为120师之主力之一;走近岚城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旧址,激发了我对120师光辉历程的探秘之旅、追忆之情。

—— 题 记




辛丑之年,仲春时节。欣闻岚县开设“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慕其名而专程驱车走进岚县,走近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


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岚县岚城镇城内村东门外镇政府西院。据《岚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至二十七年(1938)十二月,八路军120师师部曾设在岚城“福音堂”(耶稣教堂)和“五龙庙”两处,现“福音堂”已毁,“五龙庙”旧址尚存。”纪念馆以图文并茂、实物展陈的形式,再现了八路军120师在岚县的光辉战斗历程。如今,岚城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旧址已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梁市青少年党史研学基地”和“岚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推开馆门,走近展馆,漫步“作战室”和“光辉岁月”陈列室,观赏品读,感悟领悟,目睹一幅幅模糊泛黄的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一段段凝结着历史风云的文字,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当年120师壮怀激烈的战斗故事,穿越时光隧道,回望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令人触目感怀,受教匪浅。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位于黄河以东、同蒲铁路以西、绥远以南、汾(阳)离(石)公路以北,南北长约35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覆盖37个县,人口300余万。管涔山、吕梁山由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海拔约1500米-2800米,北扼大同,南瞰太原,其间峻岭连绵,河谷纵横,历来为屯兵之所。东、南、北三面为敌占区,以北长城为界与绥远毗连:东接同蒲铁路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军区相邻,形成对同蒲铁路沿线敌占区的包围;西面与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是党中央联结华北、华中及东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枢纽,也是保卫党中央、保卫大西北之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德、河曲、偏关三县黄河以西为国民党统治区。如果把整个解放区比作一个正在抵御外侮之巨人,那么陕甘宁边区就是中国解放区之首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就是中国解放区之咽喉,同时也是延安与莫斯科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因此,毛主席说:“晋西北有着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晋绥边区的主要缔造者贺龙说:“晋西北虽然条件最差,但离党中央最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我们来守延安大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从1937年设立到1949年撤销建制,经历了12年的光辉历程。在战略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巍然屹立于黄河以东,为陕甘宁边区筑起一道难以逾越之屏障,使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越过黄河,既保卫了党中央和延安,也保卫党中央和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八路军120师,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后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20师”,为八路军三大主力(115师、120师和129师)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者制定了“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之大局出发,积极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8月25日,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独立第1、第2师和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1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由贺龙任师长,下辖358旅、359旅、教导团和骑兵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共计约1.4万余人。9月3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贺龙率120师从陕西富平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到达晋西北的神池、八角堡。10月底,关向应政委亲率由师政治部和教导团700余名干部组成的工作团,以岢岚为中心,分布在兴县、临县、岚县、静乐、忻县、崞县(今原平县)、宁武、朔县、神池、五寨、保德、河曲、偏关等14个县,开始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此时,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派出经过训练的一批干部也在晋西北各县展开工作。第2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由太原经汾阳、离石进至岢岚,并以岢岚为中心,向晋西北、雁北及察南各县展开了工作。


在雁门关、忻口战役后,国民党晋绥军纷纷南撤,随之国民党原政权的官员相继逃走,致使敌后各地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这时土匪蜂起,汉奸、维持会开始活动,加上国民党军的溃兵,有的投敌袭扰我军,有的结伙为匪,到处抢劫民财、奸淫妇女,使群众东躲西藏,惶惶不安。在120师工作团和晋西北牺盟会、战动总会的紧密配合下,在贺龙、关向应和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的领导下,深入各县广大农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教国十大纲领》及牺盟会和阎锡山共同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揭露日军的暴行,打击惩办汉奸卖国贼;收容散兵游勇,剿灭匪患,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建立党的组织,民主选举农村基层政权,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废除苛捐杂税,改善人民生活:组织抗日的工、农、青年、妇女抗日救国会及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动员青壮年组成抗日游击队,扩大主力部队;争取团结各阶层的爱国士绅,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底,120师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以雁北支队于平鲁、大同、怀仁、岱岳地区;警备第6团及师骑兵营于朔县、左云、右玉、清水河地区;359旅主力于宁武、雁门关、忻口、忻县地区;358旅于阳曲、清源、交城地区,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掩护和协助120师工作团、牺盟会和战动总会,摧毁伪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与国民党军队共防的地区,主动与友军协商,批评妥协投降的倾向,努力使旧政权成为抗日政府,以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并充分发挥牺盟会、战动总会的作用进行工作,从而使晋西北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在晋西北南部由战动总会领导的交城游击队,在水峪贯一带展群众工作,在东西葫芦消灭土匪50余人;其游击第一路队在晋中地区打击日伪军,发动群众,3月组成了以王连七为团长、刘野平为副团长的群众工作团,在汾阳建立了汾北工委。1月,经决死第4纵队政治委员雷任民推荐,以决死第12总队干部肖振青为临县县长;4月,工卫总队在交城先后击退日伪军对周家山、吕家山、泉泉寺、卦山及东西社的袭扰,尔后派出5个工作组,在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做群众工作。各大队轮流伸至晋中平川、与动总会第1路纵队密切配合打击日伪军,建立抗日政权,派出共产党员顾永田、钟景星分别担任文水、汾阳县长,通过开办基层干部训练班,逐步建立区村政权,巩固了交城、文水、汾阳以北山区抗日根据地。尔后派出工作组、宣传队向晋中平川地区发展,组建了以张兴业为主任的牺盟会晋中办事处。


1938年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已基本形成,北至雁北、察(哈尔)南,南至汾阳以北山区,并以山区为依托,伸至晋中平川,成立了中共兴岚保、临县和静乐3个中心县委。此外,由牺盟会和战动总会在县以下建立的组织比较普遍。其中牺盟会在岢岚、临县、太原分别成立3个中心区。战动总会也先后在上述地区建立了各级动委会。在县以下还普遍建立了工、农、青年、妇女、儿童等抗日救国的群众团体。在晋西北地区,除国民党晋绥军掌握着部分县政权以外,掌握和有影响的县政权已达20多个。这些党、政及群众团体的建立,成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38年初,120师由原来的827人扩大到29162人,由原来的2个旅3个团扩大为2个旅6个团和5个直属团(支队)、2个直属营、3个直属连。1938年初,各县游击队、义勇军、自卫军也纷纷成立。仅在师部工作团的帮助下14个县成立的脱产的地方武装即达1.1万人。


1938年2月-4月初,日伪军1万余人对根据地进行首次围攻,120师经40余天作战,歼敌1500余人,收复岢岚、偏关、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宁武7座县城,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随后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绥西、绥中、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年底,贺龙、关向应率师部分别由大青山和岚县出发,挺进冀中地区。1939年1月,成立冀中总指挥部,广泛开展游击战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取得黑马张庄伏击战、上下细腰涧等战斗胜利。9月,120师主力转战北岳区,开展冀中平原游击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旧军向山西新军发动进攻,制造了十二月事变(又称“晋西事变”)。1940年2月,120师返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面对抗战严重困难形势,120师兼晋西北军区同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进行艰苦的斗争。坚持“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运用各种形式,扩大根据地,基本上将日伪军挤到主要据点和交通线附近。1943年秋,为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第三次反共高潮,吕正操率八路军第3纵队6个团,由冀中到达晋绥地区,粉碎了日伪军的秋季“扫荡”。1944年10月,组建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又称“南下支队”),由王震司令率部,由延安向湘粤赣边挺进,恢复359旅番号。1945年6月,因日本投降,形势变化,开赴东北。1944年秋-1945年夏,晋绥区面积由8.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8.7万平方公里。1945年8月,成立晋绥野战军。9月,成立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南线以太原为中心,北线以归绥为中心,收复了离石、中阳、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云、右玉、朔县(今朔州)、平鲁等城镇。在八年抗战时间里,120师转战晋西北、大青山、晋察冀、陕甘宁等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826次,歼灭日伪军18124人,牺牲烈士2323名,和全国抗日军民一道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岚县位于山西西北部,北依管涔山与岢岚接壤;西部、南部为吕梁山北麓与兴县、方山为邻;东部、东南部贯通汾河谷地与静乐、娄烦毗连,西渡黄河直达陕甘宁根据地,向东跨汾河、同蒲铁路是晋察冀根据地,地处连接革命圣地延安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交通要冲,可谓晋西北的核心地区。1935年秋,受陕北革命运动的影响,岚县有了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120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初120师工作团首先到岚县,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组织抗日武装,建立地方党织。11月18日,贺龙师长率120师进驻岚县。当时的师部驻扎于岚城城内的五龙庙;岚县的前庄、东河成为120师的总医院、枪械所;界河口镇的塔上村成为120师三支队余秋里、贺炳炎等首长的驻地。1938年3月,贺龙在岚县指挥收复晋西北7座县城战役。5月22日,由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和美国医生布郎等组成的援华医疗组一行,东渡黄河,5月24日,来到岚城120师师部驻地,为100多名伤员进行了手术,并为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全体干部做了体检。贺龙、关向应等首长亲自看望了白求恩大夫和布郎大夫,并合影留念。1939年,彭358旅坚守晋西北,击破日本侵略军进犯岚县的战略企图。在抗战极端艰苦的环境里,120师将士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大“扫荡”,反“蚕食”“挤敌人”斗争取得很大胜利,将满腔热血播洒于岚县之厚土中。


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时间里,数以千计的120师将士血染岚州,长眠岚县。岚县5000余名优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及抗日队伍,近1000名岚县籍抗日战士血洒疆场,涌现出哥哥牺牲弟弟上,前赴后继,共赴国难,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尹希魁、程天长、王兴梅、牛奴孩、牛海、翟白小、李狗儿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八年抗战中,岚县人民与八路军用血肉之躯同日寇进行了殊死大决战,筑起了一道道令日寇望而却步的防线,开展了令日寇闻风丧胆、草木皆兵的战术和战斗。特等抗日民兵英雄翟白小率领民兵依托白龙山、大沙壑、山神墕等天然屏障,创建了80里联防哨、20里地雷阵,开展了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伏击战、明家庄阻击战、杀猪峁战斗、漫川伏击战、夜捉南奇等战斗;八年抗战中,岚县人民顾全大局,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抗战捐献了数以万计的财物。仅以“四大动员”为例,岚县人民一次性就捐献粮食2846石、现金159968、军鞋9504双,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参军544名,完成计划的155%。开明绅士王槐珍捐献银元2800元、粮食500石、捐籽种200余石、法币800元及猪、羊各50头只等,赠送续范亭将军手枪1支。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


初知120师,惊叹于120师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走近岚县,折服于120师血染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走出岚县,感叹于120师精神永存、泽被后世的革命情怀。伫立岚城,遥想当年战马嘶鸣、硝烟弥漫的战争情景,模糊泛黄的图片、锈迹斑斑的文物,凝结历史的文字,淋漓尽致地铺陈眼前,仿佛在诉说着120师的过往风云轶事,令我触目感怀,接受精神洗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是我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每一片红色热土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岚县这片红色土地,蕴含着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在那战火纷飞、国难频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岚县承载着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承载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这片土地上留下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明家庄阻击战、合会天树梁伏击战、杀猪峁战斗、漫川伏击战、夜捉南奇、80里联防哨、20里地雷阵、白求恩医疗所、岚县飞机场遗址等许多红色革命遗址,见证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历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吕梁精神”。走进岚城八路军120师旧址遗址,追忆120师光辉战斗历程,重温120师与岚县人民抗战英雄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面对强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我们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


【本文参考资料】《岚县志》《吕梁乡镇志》(岚县卷)《岚县抗战记忆》《八路军120师岚县》;《八路军三大主力——120师抗战纪实》《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战史》《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上、下)》(本书由晋绥兵民博物馆馆长郝宏武提供)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八路军120师、岚城120师司令部旧址的一些图文资料。



作者简介:

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现供职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山区经济》《吕梁风》《文化晋中》《云梦风》《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40余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