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吕梁山沟谷里薄雾未散,临县曲峪镇刘家洼村“晋酸2号”示范种植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几名工人推着小型割草机正在林间来回穿梭,清理着脚下的杂草。还有几名工人开着三轮车用高压喷雾器向树林间不停地喷洒着保果专用的药剂。
“别看现在还是青疙瘩,再过俩月就能变红,去年这片荒园子一亩地就挣了2000多块,比过去种红枣强多了!”正在现场指导药剂喷洒的刘卫军看着眼前一簇簇充满希望的果实,颇为自豪地说。他身边50亩“晋酸2号”示范基地像一条翠绿的丝带缠在山腰。谁能想到,这些尚带青涩的小酸枣,正悄悄改写“中国红枣之乡”的产业版图。
红枣曾是临县的骄傲,全县82万亩红枣林年产3.6亿斤红枣。然而,近年秋雨频繁、裂果率高、行情低迷,山坡上的老枣树被成片撂荒。树还是那棵树,地还是那块地,农民只能“望天收”也难保收成。
与此同时,酸枣作为红枣的“近亲”,在临县山区野生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以药用为主,果肉酸涩、食用价值低,市场开发不足。
“放眼全国,全行业产值已突破200亿元,但优质食用酸枣品种市场需求缺口仍高达四成,这一现状为临县酸枣产业的突围提供了契机。”刘卫军介绍。
转机从临县金果树红枣研究所的成立开始。2015年,刘卫军带领一群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有志青年,怀揣着对家乡红枣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建立起金果树研究所,致力于攻克红枣生产、产中、产后的技术难题,通过自主研究并引进先进技术,开展红枣试点示范栽培种植,全力服务临县乃至吕梁地区的红枣产业发展。
“我们专注于枣与酸枣的精准栽培技术攻关、枣业绿色防控、适种选育推广,以及晚熟枣园改造与新技术应用,所内聘请省农科院红枣专家贺润平博士为技术顾问,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刘卫军介绍说。
研究所成立第二年,就推出鲜枣品种六月鲜,推广到临县曲峪镇、雷家碛、三交镇、石白头等多个枣区乡镇,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开阳村村民郭八虎成为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依靠六月鲜枣年收入达15万元。
“研究所在我们村示范推广避雨密植栽培技术,我的10余亩枣树全部改成早熟的六月鲜,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卖出了每斤15元的价格,而且连续几年供不应求,亩效益上万元。”说起自己红枣身价的增长,郭八虎笑得合不拢嘴。
2019年,一个特殊的“突击队”出现在吕梁山的沟沟壑壑间。刘卫军联合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组建“酸枣突击队”,队员们翻山越岭,在荆棘丛中寻找优质野生酸枣资源。四年来,他们采集了200余份野生资源,经过反复杂交选育,终于培育出了“晋酸2号”这一优良品种。
“‘晋酸2号’单果重最高达4.99克、可食率91%,果肉厚、汁水多,维生素C含量高达719毫克/100克,是苹果的60倍;皂苷、黄酮指标远超药典标准,兼具休闲零食与药用双重价值。更关键的是,它抗裂果率超过97%,山坡旱地亩栽30株即可丰产,嫁接当年挂果,丰产期亩产500斤,是普通酸枣的2.5倍。”说起新产品的特点优势,刘卫军如数家珍。
2024“农行杯”山西省农村创业大赛中,“晋酸2号”荣获二等奖,2025年,在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又荣获了优秀奖。“晋酸2号”的选育成功,不仅丰富了当地的酸枣品种资源,更为枣农带来了新的增收希望。
“到了丰产期,亩产约250千克,产量超过原酸枣品种的二倍,在市场上每千克售价能达到40元,亩收入约10000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刘卫军说。
眼看着“晋酸2号”示范基地里出产的个大味美的酸枣和令人眼馋的价格,2024年,村民刘振武毅然跟进,将自家的一亩荒废枣园进行嫁接改良。结果改良当年,就产出了优质酸枣200斤,收入2000元。
“以前种红枣,几年收入加起来都没有这么高,看来不改变思想还真跟不上时代,赚不了钱。”刘振武感慨道。
来自市场和群众的认可,增加了刘卫军继续研究推广红枣技术的底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已在临县枣区完成枣树高接换优3000余亩,建成200余亩红枣新品种示范园和采穗圃。随着“晋酸2号”的研发成功,刘卫军不仅在临县已推广种植300余亩,还辐射带动了榆次、原平等地嫁接酸枣达350亩。
“我们的目标不是换品种,而是让山坡换活法。”谈及未来,刘卫军信心满怀,“晋酸2号只是起点。未来五年,我们计划盘活荒芜枣园10000余亩,带动上千户枣农种植,数千人就业。并推动形成酸枣种植-加工-康养产业链,提升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让小小酸枣托起老区人民的共富梦。”
晨光透过枝叶间隙,洒在新嫁接的酸枣幼苗上。嫩绿的叶片上露珠晶莹,仿佛一颗颗跳动的希望之心,叩击着吕梁山新的脉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小小的酸枣正书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