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山西节目中心
位置:山西节目中心 > 农业科技
襄垣县虒亭镇蔡桥村:从“靠天收”到“科技养”,虾蟹混养铺就振兴路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 | 编辑:刘志强 | 2025-08-06 09:45:06
  

大棚不只是瓜果蔬菜的“温床”,在襄垣县虒亭镇蔡桥村,一座座钢架正撑起虾蟹的“温室家园”。从之前池塘里摸索螃蟹养殖“靠天收”,到如今即将实现的靠暖棚控温、水循环系统“科技养”,蔡桥村循着虾蟹的踪迹深耕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扎实。




这个总投资400万元的5000平方米养殖基地,是蔡桥村在池塘养蟹基础上的“进阶棋”。据了解,该项目将建设28个直径6米的养殖池,采用高密度氧气技术养殖南美对虾和大闸蟹,预计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早一天完工,就能早一天投苗。赶在年前让南美对虾和螃蟹上市,错峰卖个好价钱。”施工人员郭万德抹了把汗,指着刚搭好的28个养殖池钢架说,“目前,循环水池开挖已收尾,钢架搭建全部完成,接下来15天集中攻坚砌砖和管道安装。土建一完,马上进设备。暖棚一封闭,冬天也能养出鲜活虾蟹”。


“去年试养螃蟹,我们尝到了甜头,不少人纷纷前来购买。但供应不足,且露天养殖受季节卡脖子,冬天歇塘就断了收入。”虒亭镇蔡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岗站在工地旁,看着工人忙碌的身影说,“建起暖棚就不一样了,暖棚能控温,水循环系统能保水质。我们瞄准南美对虾和本地大闸蟹的‘冷暖混养’,对虾喜暖,螃蟹耐凉,暖棚能精准调温,让它们错开生长期,一年能多收一茬”。




与此同时,村南头的旧蟹塘里,另一番丰收的希望正在酝酿。今年开春,村里比去年提前两个月投放了蟹苗。现在,塘里的大闸蟹已完成4次脱壳,每只足有1两多重,比去年同期壮实了很多。“去年第一次养蟹,摸不准时间,投苗晚了,上市时赶上扎堆。今年往前赶了俩月,中秋前就能先出一批,价钱肯定好。”魏岗蹲在塘边,眼里带着笑意。


更显眼的是塘里新增的“新成员”——2000条草鱼。“一开始也怕冲突。通过查资料、问技术员,才知道草鱼吃水草、藻类,螃蟹吃小鱼虾、螺蚌,食性互补。草鱼正好清理塘里的杂草,省了人工清塘的功夫。”养殖专员孙卫东用竹竿轻轻拨开水面,只见草鱼甩着尾巴游过,螃蟹则在塘边水草里“潜伏”,“塘里水更清了,螃蟹长得欢,草鱼也膘肥体壮,年底又是一笔好收入”。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心里有谱”,魏岗记满了养殖心得:“3月投蟹苗,水温稳定在15℃以上最好;草鱼每亩放300条,既能控草又不抢食……”光池塘这一块,他估摸着能多挣5万多,“加上暖棚项目,明年村集体收入肯定能翻番”。


工地上的焊花与塘里的涟漪,在蔡桥村交织成产业兴旺的图景。孙卫东这样的村民早已盼上了:“暖棚建起来后,我既能管理老蟹塘,又能去新棚打工,一年干满10个月,收入肯定比去年多得多!”随着暖棚项目年底投用,这个小山村的“致富菜单”上,南美对虾的鲜、大闸蟹的肥、草鱼的嫩将齐齐上桌,将为乡村振兴端出更丰盛的“大餐”。


近年来,虒亭镇立足浊漳河北岸水草丰美、水质优良的资源禀赋,持续深耕产业项目。从蔡桥村虾蟹混养的蓬勃兴起,到鲈鱼生态培育项目的稳步推进,再到司马村泥鳅规模化养殖的落地生根,一个个水产养殖项目如珍珠般串珠成链,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链条。这些项目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家底更厚实,更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