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山西节目中心
位置:山西节目中心 > 文旅 · 非遗
山西博物院参观记
来源:解德辉~宁静致远 | 编辑:刘志强 | 2022-02-22 09:35:27
  



曾有道友对我说:“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史学界亦如是说:1000年看北京,3000年看陕西,5000年看山西。这里所谓5000年看山西,并非说山西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而是说山西见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的发展。在中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曾是唐尧故地、战国重镇、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门、汗国强藩、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民国雄邦,等等,徜徉于山西这条历史文化的长河,品读山西这本厚重的史书,赋予我一种琳琅满目、星光灿烂、博大精深、意犹未尽的自豪感。


—— 题 记



走近博物院


我是一位吕梁籍的山西人,早有品读山西,探秘悟道之美好夙愿。然而,也许是公务繁忙,也许是缘分未到,亦或是历史厚重等原因,迟迟未能如愿以偿,心存些许遗憾。


壬寅之年,孟春时节,慕其名而走进省城太原,走近山西省博物院,开启品读山西、感受历史之旅。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坐西朝东,东临滨河西路,西临望景路,南隔玉门河,北临山西地质博物馆,是一座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信步走进馆前广场,先观赏中央方形花坛,后环顾左右两旁,分别矗立两排5根石雕巨柱,穿越时空隧道,仿佛经历了一次从远古开始创造-发展-传承人类文明之悠久历程。正前方“山西博物院”五个鎏金大字,在明媚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踏上台阶,我便走近博物馆。


走近山西博物院东门,驻足观赏品读主馆,建筑赋予的美感是:构思巧妙,风格独特,结构精巧,雄宏大气。从外形上看,博物院由主楼和四座角楼构成主建筑,主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呈现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之审美取向,“斗”象征农业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寓意山西人民对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之孜孜追求与美好向往;四座角楼分别为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博物院总占地面积1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00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282件(套),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套),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前身为山西博物馆,是我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之一。




回望博物院史


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在太原文庙成立的“山西教育图书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沦为日军之手,几经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惨重损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政府接管,时有中外文书籍160000册,古物及珍品9240件;遗憾的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兵工厂设于馆址文庙,馆舍及藏品再遭劫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太原解放,接受各方捐赠,总计图书170000册,藏品增至13000余件;1953年改称“山西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200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如今,山西博物院先后获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品读山西历史


走进山西博物院主楼,展馆中心是一八角型平面的中央大厅,大厅上方是一通到顶的八角形天井,其造型灵感来自应县木塔,具有采光良好、美观大方、宽敞明亮之效果。据讲解员介绍,馆内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紧扣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展馆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彰显了鲜明个性,陈列风格广受赞誉。




此行,我重点参观了7大历史文化专题馆,在此简介如下:


【文明摇篮】分为“远古圣火”和“华夏直根”两个单元,展示了中国远古人类的第一堆圣火到中华文明之曙光初照。山西具有代表性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充分揭示了远古人类之生存发展及文明和国的形成过程。晋南地区出土彩陶上的花卉图案,应当与中华之“华”有直接渊源: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特磬、土鼓等大量精美文物,显示了中华古国的恢宏气度,观象台复原场景让我们亲身体会古人对天文的精妙解析。



【夏商踪迹】探寻夏、商两代中原王朝和“万国文化”在山西的独特面貌。著名的东下冯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灵石、石楼、保德等地出土的众多带有鲜明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青铜器为灿烂的商代文明增添了异样的光辉。



【晋国霸业】分为“汾河骄子”、“晋都新田”、“晋阳赵卿”和“青铜华彩”四个单元,主要以曲沃晋侯墓地、侯马晋国遗址、太原赵卿墓及长治分水岭等出土的文物,再现了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两周时期三晋大地上800年的风云变幻。鸟尊、玉组配、晋侯“臣斤”(pí)壶、刖人守囿等国家级文物,引人遐想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在此陈列有八大镇馆之宝:晋侯鸟尊、汉胡傅酒樽、商青铜龙形觥、庙底沟彩陶罐、彩绘雁鱼铜灯、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战国铜牺立人擎盘和虞弘墓石椁。



【民族熔炉】魏晋南北朝时期,漠北各族相继崛起,他们雄据山西驰骋中原。在经历300多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佛风遗韵】山西古代的佛像雕塑艺术,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而更多的是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随时代的演进,佛教雕塑表现为由外来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转变。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金铜遗像,形象地揭示了北朝的宗教迷狂,隋唐的哲理辨思,宋元的世俗情结。



【戏曲故乡】追述了宋元时代戏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山西南部出土的各种戏曲和舞蹈砖雕为主要内容,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和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凸现了山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明清晋商】分为“商履何匆匆”、“金融执牛耳”和“庭院深几许”三个单元,通过大量的晋商文物和文献资料,揭示了14世纪商艰苦创业之雄心与盛极而衰之思索,展示了明清时期晋商由兴起到鼎盛直至衰落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山西民居及市井生活。二三百年间,“晋商”足迹遍及全中国,多种经营,开拓外贸,创办“票号”,称富海内,名闻天下,筑起四通八达之金融汇兑网络,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成为中国明清时代最重要的商帮之一。







感悟山西人文


在中国版图上,黄河以东,太行以西,有一片大山大河塑造的土地,古人唤作河东,今人叫作山西。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对陕西、河南、河北均形成地理上的战略优势,如此较为封闭的地形,特别适合文明的发展。而且由于山西易守难攻,历史上受战争影响破坏较少,故而历史文化遗迹保存相对完整丰富。


山西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历史遗存尤其多,这在其他省份极为少见,仅此优势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从历史遗存来看,山西拥有全国最古老且现存至今的精品建筑,譬如唐代南禅寺、金代的岩山寺与三圣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多达452 处,其中古建筑有396处,位居全国保数量第一。而在山西现存的28027处古建筑文物之中,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75%,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80%。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全汇聚于此,山西堪称“中国古建筑宝库”。譬如,“女娲补天”传说发生于山西,中华民族之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要地,西侯度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山西历史,远可追溯到上古三代。5000年前,“上古三帝”的尧、舜、禹都诞生于山西,譬如临汾的尧庙、运城的大禹文化等,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于晋南。山西还是商的主要统治区,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三晋在“天下之脊”太行山的深处,在“九塞之首”雁门关的脚下,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在三晋高原的腹地,一方炽热的土地孕育了数不清的风流人物,一代代杰出的人才创造了彪炳青史的三晋文化。


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重镇、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门、汗国强藩、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民国雄邦。山西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让你细细品味,也总有品之不够、意犹未尽的地方。西侯度文化、丁村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山西繁衍生息的痕迹。尧、舜、禹三位伟大人物都是山西男儿,春秋时期霸主之一的晋文公曾将国都设在山西,由此可见,山西被称之为“晋”,也就顺理成章了。大音乐家师旷、思想家荀子、书法家米芾、《三国演义》作家罗贯中、戏曲作家关汉卿,等等,都在山西历史长河里闪闪发光,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山西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南有长江,北有黄河,黄河流经整个山西北部,却把黄河之“魂”留在了山西,壶口瀑布就是黄河母亲留给山西的最好礼物,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带着梵乐洗涤着每一位朝拜者之心灵。中国最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仿佛还在诉说着古代匠人之巧夺天工的传说故事。由于占据70%以上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山西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面塑、木雕、砖雕雕塑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构成了山西丰富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


诚然,历史上将山西作为首都的朝代并不算多,但作为边关要塞,历代君主都会在山西设立边防,修筑长城关城,著名的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关,等等。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更是加上了几分传奇色彩,而且山西还保留着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遗址。


初知博物院,惊叹于三晋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气息;走近博物院,折服于表里山河星光灿烂、精彩纷呈的历史文物;走出博物院,感叹于这座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古朴建筑。一座博物院,一部三晋史,一块黄土地,一群风流人物,在此美丽邂逅,承载了5000年的三晋文明史话,演绎了表里山河的历史人文故事,不禁令我触目感怀,也许人生追梦之路自古即今都是如此。


【本文参阅资料】《太原府志》《太原市志》《三晋史话-太原卷》《明万历-山西》《方志山西》以及散见于网络有关山西省博物院的一些图文资料等。




作者简介


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现供职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山区经济》《吕梁风》《文化晋中》《云梦风》《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40余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