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工地是否采取了环保措施,企业实时排放是否符合要求,重点流域水质是否达标,机动车尾气是否合格……在晋城市生态环境局的智能化监管平台上,来自全市四面八方的环保数据24小时不停地在这里汇聚,实时报告着各个监测点的环保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晋城市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建起了一张以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生态环境智能监管平台和生态环境移动监管APP为核心,覆盖全市重点企业、地表水、土壤、车辆、空气实时监测的环保“天网”,打通了环保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技术助力,让环境监管执法更精准高效
全市数百家重点排污单位,如何做到监管不缺位?为此,晋城市全力推进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无组织颗粒物自动监测(TSP)、用电监管、企业空气质量微站等“技防”设施建设,实现了重点企业“全覆盖”。目前全市164家重点涉气企业全部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针对无组织排放,在全市477家重点大宗物料运输企业安装了717台无组织颗粒物(TSP)自动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大宗物料运输企业重点环节无组织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科学管控。
晋城市环境监控中心陈祖辉主任介绍说,通过这些远程感知和监测设备,不仅可以实时掌握企业排放是否达标,在线提醒企业进行及时整改,而且数据中心还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取证和分析,综合评估对环境的影响,使监管更加立体、全面、即时,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监管,为精准执法、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眼下正值环保“冬防”时节,空气质量怎么样?污染物从哪里来?网格化指挥中心可以告诉你答案。走进晋城市环境网格化指挥中心,智慧环境网格化指挥平台实时显示着污染源、网格员、空气子站、施工工地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处理情况。平台随时观察着全市230多个空气质量子站的监测数据和178家施工工地的视频监控,24小时在线实时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施工扬尘污染治理状况。
为强化污染源治理,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今年以来,按照“应装尽装、不留空档”的原则,晋城市对全市近两千辆长期进出入市区的中重型载货车安装了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对六千余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实行了环保标牌和二维码登记管理;对市区178家施工工地和20家混凝土商砼企业出入口洗车装置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市网格化指挥平台;市区25家餐饮饭店和66家烧烤店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平台联网,可实时监控油烟排放状况;在全市重点区域共安装了47套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设备,对过往车辆尾气进行24小时不间断遥感监测。
从地面到天空,从用电到排放,从企业到道路……智慧环保让环保违法行为无所遁形,也为环保执法提供了依据。10月22日,根据智能监管平台提供的异常数据,市生态环境局执法队突击检查了南村永得利沙厂、南村镇进军建材厂、利江矿沙加工厂等7家来料加工企业,对部分企业环保设施未安装、场地积尘严重等环境问题进行了查处。而此前的上半年,仅网格化平台就累计转办施工扬尘问题481件。
数据赋能,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除了为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依据之外,“智慧环保”系统还能实时预警,引导企业提升精准治污水平。每天,全市重点排污单位的废水废气排放数据、污染治理设施和排污口运行情况,都被“智慧环保”系统“看在眼里”。当监测到企业排放污染物超标或者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异常,系统立即会向企业负责人、属地环境监管负责人报警并实时存储相关数据信息,提醒企业立即注意整改,优化排污处理系统,提升精准治污水平。
在实现环境治理能力提升方面,“智慧环保”也能发挥作用。通过强化重点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排在全市前50位的重点排污企业,科学核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区域排放总量控制,多排放少生产,少排放多生产,以此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走绿色生产之路,引导督促企业优化完善排污处理系统,支持部分重点排污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今年前半年,全市11家钢铁(冶铸)企业有4家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阳城县21家建筑陶瓷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全部建成,全市23家煤层气电厂和4家水泥企业烟气深度治理全部完成,4家煤化工企业完成脱硫工艺改造任务。
为促进数据共享交换,确保平台资源有效利用,在市大数据应用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今年9月份,市环境网格化管理系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平台、机动车尾气遥感综合管理平台、机动车尾气检测监控系统、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工业企业污染源智能化监管平台等16个系统平台正式迁入晋城市城市云平台,进入智慧环保的云时代。
“上云后,我们的系统运用比之前更加灵活、高效,也更加安全。”陈祖辉介绍说,依托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整合分析海量的环境信息,实现对全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生态环境以及污染源的实时数据监控,以及对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高度共享和高效利用,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全局、综合掌握各类环境信息、科学进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赵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