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
辣椒丰收采摘忙。
小米“链”出大产业。
小镇风光醉游人。
党参产业带富一方。
油菜花田美如画。
红色文化浸润乡村。
村容村貌焕新升级。
露营热带火乡村游。
美丽乡村入画来。
9月22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长治召开。
近年来,长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本、治理为要,四级发力、专班推进、常态督导,推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为基 绿美乡村入画来
走进长子县鲍店镇西马村,干净的道路蜿蜒入巷,整齐的民居与日光温室大棚、绿色植物交相辉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王登科说,“村里新建了休闲小广场,改造了民宿、垂钓园,樱桃采摘园也形成规模,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以绿为底,以美为形,长治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颜值”。全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各县区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产业、生态、文化相结合,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质朴的追求。“千万工程”从“美”出发,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正探索环村生态林建设模式,村域绿化覆盖率已达100%。”上党区南宋镇东掌村党总支副书记毕向慧表示。2024年,东掌村成为上党区“千万工程”示范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仅1年多时间,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介绍,长治市委、市政府将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大任务来抓,组建领导组,专班推进。全市构建起“四级发力、党政同责”的责任体系、工作格局。推行常态督导问效。为高质量谋划乡村蓝图,制定《长治市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和美乡村建设质效三年行动方案》,聘请专家团队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对各类村庄针对性施策。
与此同时,长治多措并举,建设绿美乡村。抓净化,清乱、治污、改厕同步推进,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09个,潞州、襄垣等4县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所有行政村垃圾日清日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抓绿化,实施“绿满长治”行动,扎实推进太行山中南段革命老区(长治)国土绿化示范项目,造林24.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9%。抓美化,拆除废弃建筑1.3万处、整治村容6.1万处。获批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浊漳河、沁河“生态走廊”,持续提升漳泽湖入湖水质,惠及沿途264个村庄,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焕新颜。
绿色,正成为长治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现在,全市从建设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入手,对所有行政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域推动整治工作,以实现乡村面貌由“一时美”变“持久美”、由“局部美”变“全域美”。
产业为本 强村富民底气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长治坚持“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化,夯实“三农”发展根基。打造两大“王炸”产业。围绕种子道地化、种植规模化、流程标准化、产业融合化、营销网络化、主体龙头化、品牌高端化,集中力量发展潞党参、“沁州黄”小米两大特优产业,开发党参茶等50余种深加工产品。潞党参口服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在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粒粒金黄饱满的小米,经过加工成为酥脆可口的小米锅巴及便捷美味的速食面条。长治盛产小米,却不止步于小米。“沁州黄”小米叩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大门。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山河兼容的自然环境,赋予长治不可多得的农业多样性资源。全市坚持“特”“优”战略,全面提升特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转型升级。今年,潞党参育苗面积达6811亩,潞党参种植面积6.8万亩,谷子播种面积达27.7万亩。
县域特色经济持续壮大,“一县一业”初显成效。目前,全市形成长子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黎城旱鸭、武乡肉鸡等县域主导产业,设施蔬菜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从“千万工程”经验中汲取力量,因势利导将乡村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是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周边最 开阔的村子,五彩斑斓的农家小院镶嵌在绿水青山中,风景如画,有旅游专线穿村而过。该村积极打造七彩山庄、航空小镇露营基地等,建成文旅康养研学基地,做强连翘、菊花等特色生态农业,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年游客接待量达10万人次。”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志强说。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突出特色,精准施策……长治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建成8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推出12条乡村旅游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
数据显示,长治农文旅融合带动27.5万人增收,75个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务工8200人,人均增收1.23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万元,30万元以上的村占67%。实施国家、省级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10个,成立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农业托管覆盖率74%。
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前提下,长治广大农村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
治理为要 文明乡风进万家
“乡风好着呢,口角都很少。”潞州区堠北庄街道下秦村村民们一脸自豪。下秦村是采煤沉陷搬迁村,如何让村民真正融入城市、融入新生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村“两委”必须回答的问题。下秦村聚焦精准治理,以做好“人”的文章为重点,织密网格圈、做优服务圈,以“圈”破局,实现乡村治理“社区化”,成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基层治理模式的典范。城的繁华与乡的和美在这里交汇相融。
今年,潞城区微子镇神头村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村”。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村庄,在新时代文明建设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美丽乡村,既是精神家园,也是文化阵地。“神头村是神头岭伏击战的主战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引堂介绍,该村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了相关旅游项目。
在沁源县法中乡董家村,传统文化留了下来、活了起来,村民闲暇时,有了“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文艺先锋”孟灵芝和董润年在村里小有名气。孟灵芝带领妇女们成立“黄鹂鸟”歌唱小分队,每逢重要节日和村民办喜事,小分队就会献上歌曲。董润年则带领老年人成立夕阳红秧歌队,定期走进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进行秧歌表演。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村里打牌的人少了,乡风愈发清正。
以文化人,塑形铸魂。长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和美乡村,为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风尚夯基垒土、搭建舞台。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美德,培育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让和美乡村焕发新气象。
为完善乡村治理,长治打出政策“组合拳”。突出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太行先锋”全域党建示范引领工程,全面推动乡镇(街道)党建办规范化实体化运行,实施头雁队伍提能培育行动,动态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7648名。设立村级“红色代办点”1286个,为群众代办事项2.3万件次。坚持大抓基层,乡镇(街道)全部编制完成履职事项清单,建立村级履职事项清单动态准入机制,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用好“三资”管理“两员三平台”,以及党支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告示单、宣传栏等,推动“三务”公开。培育文明乡风,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实现治理效能与文明程度双提升。
长治广大农村,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新风扑面。“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