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村背湾里有条炭窑沟,知道的人不多,不知道的人不少。为什么叫炭窑沟,老辈人说因沟里有座出炭的“担担窑”而得名。
村民杜如圮(1936年生)说:“‘担担窑’,在法师沟以南,张须明、张成所、侯守贵居所之东。只因取炭日久,窑深水大而荒废。六七十年代,农业耕作时,常有古人遗物可见”。
“担担窑”历史久远,相传与离石城同时代出现。本来开窑年份无考,关停自然无人知晓。不料,倭国倭寇木村勇吉竟将此窑载入自己的回忆录中,为日本侵华再添铁证。
木村勇吉日本山形县人,1938年11月征招入伍来到中国,1939年11月编入新组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十六旅团第八十六大队第四中队二小队,任卫生兵驻防交口村。
木村勇吉1941年退伍回国,晚年撰写了回忆录《黄沙すさぶ镇魂奏》,讲述了自己在交口村及周边金罗镇和柳林镇以及其它地方的战时经历。该书于1994年在日本国内出版发行,其中就有以下这一篇,翻译整理如下。
手掘石炭的震惊
北支交口村
全然不知自己土窑屋的燃料,竟是此村人工开采的石炭。满面漆黑就像是石炭灼烧所致?十五六岁的少年用扁担挑着两筐石炭而来,言道一毫钱可购,若以香烟则需一箱。遂以烟草相易。顺带问及石炭坑所在,竟然近在咫尺,令人惊异不已,惊奇接连涌现。岂非原始正统之法?竖井仅容一人蜷身勉强通过,井径深浅约八米许,其下横穴非我所知。然更令人惊愕的是——转眼间少年已将两筐装满石炭踏上归途。井下作业如鼹鼠潜行,实乃仙人之技。除却此少年,未见其他作业者。我亦无需了解内情,追问更属无益。然终不禁遥想:莫非此乃巨大矿脉一隅?纵使炭坑稍偏。我土窑屋严冬取暖之源,原是此村石炭所赐。
昭和十四年十一月